聊聊华为P9的双摄像头

写这篇日志是因为华为近日在伦敦发布了最新款的手机P9,各路宣传风头很劲,甚至还出现了“今天去华为P9伦敦发布会,看完差点儿把手里 iPhone 砸了”这样的公关贴,引起大家的好奇。当然,P9 外观设计的改进、麒麟955的应用都没有由 Leica 加持的双摄像头抢眼。据称其中一个摄像头用于捕捉色彩(彩色),一个摄像头用于捕捉细节(黑白),可以很大程度上兼顾色彩的准确性和照片的宽容度。“ P9 摄像头低光环境下比 iPhone 6s 明亮 270%,比 Galaxy S7 明亮 90%”。在发布会上,华为 CEO 余承东用大量的篇幅来介绍“采用了 Leica 光学技术”的手机相机。

其实双摄像头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手机上,HTC 在2014年推出的 HTC ONE M8 就有垂直放置的一大一小两个摄像头。“主摄像头负责拍摄,搭载 400 万像素 1/3 英寸背照式传感器,采用 UltraPixel 技术,像素尺寸 2.0μm,配备等效 28mm 的 f2.0 镜头。而副摄像头则主要是负责测算景深范围,从而实现 0.3s 快速准确对焦”,主打的是先拍照后对焦的光场相机效果。但由于副摄像头并没有在成像质量上给主摄像头助一臂之力,加上 UltraPixel 并不成熟、400万像素捉襟见肘,HTC ONE M8 并没有在手机拍照方面取得满堂喝彩。2014 年华为自己发布的荣耀6 Plus 首次用上了平行双摄像头,也能够虚拟出类似于单反的大光圈虚化效果。我上手试拍过,拍出来的照片不说惊艳,但比荣耀6有长足的进步。只不过荣耀6 Plus 本身定位不是高端机型,没有造成革命性的手机拍照体验,显然这是华为非常成功的一次试水,至少考核了双摄像头背后的图像处理算法。后来,今年年初发布的360奇酷手机极客版宣称使用垂直布置的索尼 IMX278 + IMX Mono 双 1300 万像素摄像头,可以说比华为 P9 更早采用彩色与黑白相结合的拍摄方式,可惜奇酷手机本身平平的表现没有让这样的设计在民众间掀起太大波澜。

阅读全文 »

柬埔寨:吴哥的微笑

柬埔寨的照片其实早就处理完成并按照四篇日志的形式存在网站的草稿中,但一方面是吴哥窟太多的寺庙古迹,游玩时功课没有做到位,回来后补课实在太累,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并逐一比对图片,才能确认照片究竟是在哪里拍摄;另外一方面,这段时间生活中经历太多事情,开始承担人生各种压力,没有精力来认认真真写博客,有空暇的时间只想偷懒放空,这一拖就是四年。但我从没有想过放弃拍照,没有忘记这些尘封的草稿,没有停止构思新的主题。只是四年之后我的心态和以往有太大的不同,所以这次回来补交作业,把原有四篇日志大刀阔斧砍去内容,合并成一篇。

2008年之初听到朋友说去柬埔寨,我又开始羡慕起能出国。那是第一次近距离听到身边的人与柬埔寨的接触,等到2012年我才和小伙伴们踏上吴哥窟的土地。我们一行十人组了个团,从现在来看,花费甚是便宜。虽然旅途中没有设置什么豪华的酒店和服务,但人多热闹,也是开心的。现在小伙伴们大多失了联系,今天补交作业,若能看到,在这里道一声好。

由于在柬埔寨之前的尼泊尔之行把我对旅行的体验带到了一个非常美好的高度,所以此次柬埔寨没有让我有惊艳的感觉,反而处处与尼泊尔比较,例如没有雪山纯净而震撼的美、物价没有尼泊尔便宜、当地人对中国的态度也没有尼泊尔热情。当然我也明白,自然与人文,犹如青菜和萝卜,各人有各爱。像我这样的懒人,无法欣赏吴哥窟的历史韵味,只能呆木鸡一样听着朋友们讲寺庙的名称和惊心动魄的故事。

暹粒留给我的印象除了吴哥窟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展示曾经不凡的文化和激烈的战事,还有贫困而辛勤的劳动人民。一如周边的东南亚国家,柬埔寨人民还是处于非常低的生活水平,给我们开车的当地司机 Dara,辛苦工作,赚取微薄的薪水,跟我兴高采烈讲起给孩子买了中国产的遥控玩具。不知道欧美人民到中国旅游是否也会有这样类似于参加“变形记”的感受。世事变迁,柬埔寨也是饱经风霜,只有吴哥的微笑,永远保持同样的姿势,迎接四方来客,养育脚下的子子孙孙。

时间:2012年04月
地点:柬埔寨 暹粒 [ Siem Reap, Cambodia ]
器材:Nikon D90 + Carl Zeiss 50/2.0
备注:后期 Capture pro one 和 Photoshop 调光裁减处理,本文共一页。

阅读全文 »

摄影构图六原则图解–三分法

构图是摄影最为基本也是考验功力的技能。就像武学大师练招式,构图能力也可以一直磨练,没有到顶的说法。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记住三分法。

还记得中学美术课老师教的怎么画苹果么?每个苹果都一样直直均匀放在画面中是不好看的。三分法构图(Superb Rule-of-Thirds Photography)是指把画面横向和轴向都均分为三份,把拍摄主体放置在某一个三分之一的交汇点。这种构图适宜多形态平行焦点的主体,也可表现大空间、小对象,也可反相选择。这种画面构图表现鲜明、简练,可用于近景等不同景别。通过取景器观察景物时,不妨想象着把画面划分成三等分。线条交叉处就是安排趣味中心和其它次要景物的地方。当然这条规则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趣味中心不一定要正好在交叉点上,但大致得在那一带。画面右端那些交叉点通常被认为是最强烈的;当然,左边三分之一处有时也用来安排趣味中心,这要根据画面怎样平衡而定。三分法对横画幅和竖画幅都适用。按照三分法安排主体和陪体,照片就会显得紧凑有力。

You might not know it, but if you’re into photography, you might have noticed how better it looks than not following this rule in some cases. It’s the Rule of Thirds, a simple rule to be followed so that your subject is placed within a certain area of an imaginary grid, which splits your picture in 9 equal areas.

也许你不知道它,但是如果你喜欢摄影,可能你曾发现有时不遵守这一法则会让照片看起来更美。这就是三分法则(井字构图法),一条简单的法则,将你的图片划分成9个相等大小的区域,把你的摄影主体放在虚构的格子线的某一交叉点。

三分法易记易用,但也不是说需要严格遵守。用对称法拍出来的大片也是比比皆是,更别说黄金对称点了。所谓活学活用,我们学习摄影还是从老老实实最基本的一招一式开始,用数量换取质量,直到得心应手,突破常规也不是不可以的。

阅读全文 »

为什么专业相机的操作界面 (UI/UX) 一直没有颠覆性改变?

自从苹果推出IPOD、IPHONE和IPAD以后,以简洁的系统深受大家的喜爱。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一个按钮甚至没有按钮的接口,若非这样就是不懂设计。越简单越好似乎变成评判的标准。

在知乎上看到有这样的一个提问:为什么专业相机的操作界面 (UI/UX) 一直没有颠覆性改变?。对于绝大多数不追求专业的相机用户来说,记录生活是他们首要的目的,不会过多得挑剔画质和效果。因此简单易学的界面和干脆利落的操作是这些客户无可厚非的选择。但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抱着骑自行车的心想要装开飞机的B,还嫌飞机难开,这篇神文就是有力的回击。Roc Ho (.NET/前端/iOS/Mac开发、UX、摄影、后期特效、3D动画、吉他、神经学)图文并茂的解说看起来酣畅淋漓,发上来大家一起瞻仰一下。

其实大大小小的相机,功能和原理差不多,用法也大同小异。所以不管什么品牌和型号的机身菜单再怎么变化,都不会影响到熟悉的人上手拍摄。虽然我们常说懒惰是技术革命的源动力,但不能把自己的懒转嫁到对产品的怪罪上。连光圈和快门都不懂的人,没有资格要求相机一键拍出赏心悦目的照片。油润感、空气感和德味这些词汇都是有B格的,甚至连糖水片这样被圈内表示LOW艺术格调的东西也不是随便拿张mm照片就算是了。

借用原作者的话:请拯救你的懒惰,不要责怪世界的繁杂。请正视你自己的无知和愚蠢,不要推卸因为不会用而产生的自责烦恼和愤怒。

为了排版的需求,本文在知乎原文的基础上有所修改。

阅读全文 »

摄影构图六原则图解–简洁

大多数情况下,简洁构图是摄影构图的原则。这是因为,如果画面中的影像过于繁杂,主体就得不到突出,画面显得杂乱而无吸引力。简洁的构图方式是摄影构图的最基本原则。简化背景、减少被摄体的数量、统一色调等,都是简洁构图的基本方法。

简洁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想办法让你照片主题具有最强的视觉吸引力。一个方法就是选择简单的背景,这样不会分散观众对主题的注意力。我们最常看到了日系的小清新作品大多用非常简洁的构图,以简单的背景突出主体,最常用的是用大光圈虚化背景,让画面更加干净。

认真的摄影者工作时十分注意简化构图,确保取景器内没有冲突的被摄主体或相互干扰的主题。他非常注意照片中那些可能削弱主题的因素。照片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所有元素都应该帮助烘托主题,背景不能分散对被摄主体的注意力,而是应该成为不可或缺的构图元素。这里有一些你可以尝试的方法。

选择焦点和控制景深是简化影像的两个最常见办法。如果背景不是很重要,就可以通过大光圈使之脱焦变虚。这种技术非常关键,能够消除模糊、混乱的背景。怎么才能使之脱焦呢?那得取决于主题。如果背景完全与主题无关,不妨使之完全脱焦,以能够帮助摄影者最大限度地强化主题,而不是增加一些毫无意义的场景。举例而言,拍摄一张美国大峡谷的照片,毫无脱焦问题,风景显得十分庄严、伟大。不过,如果是三个朋友到大峡谷旅行,风光就成为背景,被摄主体就成为三位旅游者。此时背景已不是增加构图趣味,而是与被摄主体竞争啦。如果让背景适当脱焦,尽管变化不是很大,仍然可以看出这是大峡谷,但主体却突出出来了。其中传达的信息(也就是“主题”)是“着眼于在大峡谷度假的三个朋友”,而不是“我看到的有三位旅行者的大峡谷”。两张迥异的照片,表现了两个迥异的主题。

取景器内的世界:“三分之一法则”。你可以把取景器想象为被垂直和水平分开的三等份(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九宫格”),其中的每个部分都或多或少包含一些有关被摄主体或主题的信息,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必须把被摄主体安排在中心点上呢?不是的,被摄主体应该位于九宫格的四个交汇点附近,这样就能够拍到一张平稳的照片。举个例子,如果你拍摄一张有关管弦乐队指挥演出时的照片,就应该让他位于其中三分之一处,而让另三分之二保持空白,不过尽管观众什么也没看到,他们还是会假设空白区域被管弦乐团所占据,因此这个“留白”对被摄主体来说就十分重要!

阅读全文 »

摄影构图六原则图解–开篇

大家常可以看到让人恼火的男朋友和各种黑的闺蜜硬生生把美女拍成了大饼脸,或者照片拍出了清晰的大木桶却虚化了可爱的校花妹子。这些都是没有掌握摄影基本技巧的结果。本文是早前在西安交大兵马俑BBS站摄影版看到的一个帖子。感谢 lighting 站友关于构图学习的帖子,受益匪浅,转载供大家一起学习揣摩。

“构图”一词源于拉丁语,其本来意思为结构、组成或联结,而在摄影中则是指画面的安排,确定画面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便最终构成一个统一的画面整体。这也就是摄影者为了表达思想内容而创造的整个造型结构,其中包括光与影,线条与色调等造型要素的组合。

摄影构图大师布勒松曾经说“一幅照片,要把题材尽量强烈地表达出来的话,必须严格地建立起形式之间的联系。摄影隐含有辨识功能,就是把真实事物世界的节奏辨识出来。眼睛的工作,就是在大堆现实事物中,找出特定的主体,聚焦其上。照相机的任务,只不过是把眼睛所作的决定记录在胶卷上而己。正如对绘画作品一样,对待摄影作品,我们也是将它当作整体来观看和感受的,而这个整体,我们只需一瞥便可把握。在摄影作品中,构图实际上就是眼睛所见到的不同元素的同时组合和有机组织的结果。由于内容和形式是不可能分割的,因此,构图是不可能事后补上的,不可能作为一种补贴在基本素材之上的事后设想。换句话说,构图必须具有必然性。”

构图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基础,绘画讲究构图,摄影同样把构图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就是在构图上无懈可击,吸引众多的眼球,对人的视觉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以及心灵的震撼力。学习构图、分析构图、精于构图、是提高拍摄技巧的重要因素。

简单一点说就是,面对同样的东西,如果你想拍出来的照片比别人更有意思,那么首要考虑的就是构图。这是超乎摄影器材的技巧,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或者超越器材的限制,用卡片机拍出比单反相机好的照片。希望大家能够借鉴,并新技能 GET。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