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08-02-26 06:41:46

目前发表了 209 篇文章

礼物包装与手工设计

Gife Packaging Desing Picture

italyapple,文艺女青年,喜爱读书、看戏。作为多年以来的同学兼书友,每逢生日等时节,都能收到她寄来的书。作为工科生,我对闲书向来是缺少品位的,拿到手便读,良莠不分。所以能有 italyapple 这样的书友,也算是省了一份挑书的心。当然,我们这里谈的不是书,而是礼物的包装。

送礼物看似容易,但要各方面都贴心到位确实得花不少心思。关键不是说花了多少钱,而是是否想到过或者花了精力去准备。心意到,温情也自然就到了。正好 Para Sempre 也是喜欢设计,索性将生活中遇到的颇具匠心的灵感拍出来,供大家看看、借鉴。

小学时送生日礼物,赤裸裸、简单粗暴,买一张贴花纸或者一个弹性小球,再写一张贺卡,拎着上路吃蛋糕去了。等到初中高中那会儿,港台剧流行,小资情调的暗流涌动,大家开始讲究起品位,却又没有明确的概念。同学们都在追求一种难以言表、富于激情却又很闷骚的感觉。最多的做法就是到精品屋里找一张亮晃晃的包装纸方方正正一裹,再配一朵丝带折成的小花,算是高档有品位。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又是十年过去。可能自从有了豆瓣和微博以后,这些工工整整的东西不再受到人们欢迎,塑料光洁的质感不再受到追捧。找到大方向的青年们开始讲究用随意的风格装饰生活的细节,那种类似于无印良品的看起来简单、甚至简陋、实则充满生活情调的感觉。

......

摄影阅读:二十位人性见证者

二十位人性见证着:当代摄影大师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是几年前一个朋友送给我的。看完整本书,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大标题起名为人性见证者,看起来像要对人性的真善丑美进行批判似的,其实只是讨论了各位摄影大师的作品与手法,无关乎社会道德。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这本由阮义中编著、三联书店出版的书。

书中介绍了本世纪最杰出摄影大师生平和作品,包括奥克斯特·桑德、安德列·柯特兹、安塞尔·亚当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卡帕(安德列·弗里德曼)、龙金·史密斯、罗伯特·弗兰克、约瑟夫·库德卡等人,均配上了其代表性的作品。书中照片虽然是黑白印刷,没有铜板彩纸那么精细,但对于这些不朽的照片来说,绝不会因为这样就影响了它们的魅力。豆瓣书评8.4分,可以说不低了。

......

非单反之道:便携相机的浪漫情怀

jim radcliffe photo

2008年,通过译言网站来到 Jim Radcliffe 的 Leica D-LUX3 作品相册。可以发现这位仁兄用卡片机拍摄的照片竟然如此出彩。构图简练,主题突出,色彩简单而凝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Jim 同学已经把卡片机的功能最大程度发挥出来了。今年再回头再去欣赏 Jim Radcliffe 的网站,发现那里有不少其他型号便携相机的,包括几年前的 Leica X1,以及最新发布的 Fuji X Pro 1、Fuji X10等。不管大感光芯片还是小DC,无论能否可换镜头,Jim Radcliffe 都能够把这些非单反的相机性能压榨到了极致。

Jim Radclifee: I am an amateur photographer with no asperations of ever being a “Pro”. My interest in photography began while I was in my teens and that was a long time ago.

都说摄影是用光的艺术,也就是先把钱用光的艺术。当然,剑宗和气宗到底哪个更强,网络上一直都有论战,而且永远不会有答案。倒是有一个笑话:人像摄影前辈陈冠希老师说“摄影界的境界,你们玩器材的永远不会懂”。这固然是网友们演绎的,但归根结底,要想拍出吸引人的照片,还需修炼内功,不要总怪罪于器材的优劣。让我们再次回到译言翻译的 DPreview 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徕卡

......

探寻哈尔滨那些充满情调的咖啡屋

去哈尔滨之前在网上查资料做攻略,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咖啡馆去看看。从大众点评上发现哈工大这片有不少的咖啡店,列出了一溜名单,可惜我们时间有限,不可能全部都去,只能凭着评价口碑和地理位置随意勾选几家。除了在<冰城夏都的秋天>中提到的傲古雅咖啡以外,主要去的是猫样生活、快乐窗、作品15以及街角咖啡。通过短短一下午的体验,对这些咖啡店作出排名是不合适的,但是我可以说它们中有哪些的设计、哪些的食物、哪些的服务是我喜欢的。我也可以评价有哪家是看过就可以了,有哪家是可以再去的,还有哪家是不用去的。

我最早接触的独立咖啡馆是上海的 Nap Cafe,那时像这样随意的、非制式的咖啡馆在国内还比较少,文艺的气息和小资的情调让人觉得很新鲜。大部分光顾的人应该不懂得各种咖啡豆和做法之间的区别,甚至可能不明白拿铁和摩卡之间牛奶比例的差异,大家的出现只是为了体验这种介于专业和不讲究之间那种中间地带的感觉。试想一下,到一个地方旅游若得半日空闲,你是会到肯德基、星巴克?还是选择一家特色咖啡馆舒服的沙发消磨时光?这就是独立咖啡存在的空间。

日历一页一页翻到今天,小资不再是时髦的字眼,连文化这两个字也被微博讲滥。Nap Cafe 搬家了、变得更加商业,即便是那些著名的连锁店也起起落落。在国内各个城市夹缝中生存的独立咖啡馆怎么样了?是不是大浪淘出了真金?

......

我们放荡不羁的青春

[Para Sempre 按] 对于现在渐渐扛起社会大梁、为人父为人母的八零后来说,我们都是在制式教育中长大,从小就被灌输“这个应该、那个不应该”。在三岁以前可能还有人问起长大了想干什么,但到小学以后这个问题又基本上不再被提起。每每在回忆时,感慨万千的多半是高考的成绩、毕业设计等等,除了将来混口饭吃的考试,少有自始至终的爱好。在这样的价值观中,我们多少人有过激情的青春?

这里说的激情和放荡不羁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做一些从电视和电影里看来的叛逆,而是勇敢得追寻自己的快乐。对我来说,最自由最青葱的年华已经过去,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及早发掘自己的摄影爱好、没能敢爱敢恨;现在对生活和社会的观念、想法、还有对摄影的喜爱都是在研究生阶段形成的,可那时青春已经走向尾声。你呢?如果时光倒流,会想要一个什么样子的回忆?

我很庆幸在本科毕业的日子里,能够和好朋友一同拍了一些相对不那么正经的留影,算是一点欣慰吧。青春是短暂的,扎堆的朋友也不可能一直聚在一起。如果像 Theo Gosselin 这样能够留心并拍摄流逝不返的黄金岁月,多年以后无论大家分享还是独自欣赏,都是让人愉悦和感慨的。

......

檀头山的岛和海

[写于2012年6月] 借着将图片转移到又拍云存储的机会,将以往部分有趣的日志复刻一遍。近四年过去,对檀头山的记忆已经剩得非常精炼:如领队侯侯所说这是一次非常腐败的旅途;一大堆人从上海坐大巴跑到温度高于40度的海滩上,几乎无所事事,零零散散坐在屋檐下吐舌头纳凉,眼巴巴得等着中午的海鲜面;用水浒传里名言“嘴里淡出个鸟儿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当农家把一大盆面条端上饭桌时,所有人眼神里迸发出的光芒,恐怕能和波兰的钢琴师相比。

[写于2009年3月] 2008年伙同 Alexke 和小翔子一起蹭熔岩户外俱乐部的活动。7月11日深夜出发,途径杭州湾大桥,到12日凌晨2点才到达宁波象山石浦码头。然后转乘民家渔船进行海渡,坐着这个简陋得只有驾驶舱的水面交通工具渐渐离开人间。坐在船头,四周一片漆黑,唯有天上星空灿烂,海浪扑打到甲板上,义无反顾冲向一望无际的黑暗中去。

登陆檀头山岛已经是3点半以后。我们选择在沙滩扎营,当时虽然看不见海的样子,但浪涛在不停得拍打提示大家它的存在。4点半,虽然第一次实战户外搭帐蓬,但还算顺利,铺上地垫、挂起头灯,井井有条。有两个mm的帐蓬杆子坏了,不得不到男生里去混帐,各种情调和各种香艳。折腾完刚洗洗躺下,天已经开始蒙蒙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