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不能只是书店

1984 Book Store

坐地铁十号线到上海图书馆,然后步行到湖南路找寻1984书店,这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家传说中的书店门面非常低调,以至于站在跟前还会怀疑是否走错了地方。下午1点左右到,发现尚未开门,但已经有不少朋友等在前面,这架势有点像苹果公司新版 iphone 上市。

1984书店的进户走廊被刷成了蓝色,楼梯旁放置一面超大的镜子,增加了空间感。透过走廊视线能落到屋内大厅的一只角落,勾引出对神秘的窥探欲。走进去以后可以发现其实内部空间相当宽敞的,甚至拥有一个不小的院子。里屋的墙壁刷成了红色,和大厅的蓝色形成对比。架子上放满了各种复古的东西,书三三两两放置于各处,随手都可以翻到。我大约待了两个小时,发现真正在阅读的顾客不多,大部分都是会友或者集体活动,1984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

应该会有不少人,包括我,对“1984”这个名字很好奇,猜想它可能是老板或女朋友的生辰年份、抑或是某个纪念日。在其豆瓣小组“1984BOOKSTORE”是这么介绍的:

1、 1984是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试图重新理解……”而不是“我正试图理解……”的一个符号。
……
8、 1984是一个女孩的出生年份,她属猪,所以,你也就大致知道了她的星座。

......

探寻哈尔滨那些充满情调的咖啡屋

去哈尔滨之前在网上查资料做攻略,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咖啡馆去看看。从大众点评上发现哈工大这片有不少的咖啡店,列出了一溜名单,可惜我们时间有限,不可能全部都去,只能凭着评价口碑和地理位置随意勾选几家。除了在<冰城夏都的秋天>中提到的傲古雅咖啡以外,主要去的是猫样生活、快乐窗、作品15以及街角咖啡。通过短短一下午的体验,对这些咖啡店作出排名是不合适的,但是我可以说它们中有哪些的设计、哪些的食物、哪些的服务是我喜欢的。我也可以评价有哪家是看过就可以了,有哪家是可以再去的,还有哪家是不用去的。

我最早接触的独立咖啡馆是上海的 Nap Cafe,那时像这样随意的、非制式的咖啡馆在国内还比较少,文艺的气息和小资的情调让人觉得很新鲜。大部分光顾的人应该不懂得各种咖啡豆和做法之间的区别,甚至可能不明白拿铁和摩卡之间牛奶比例的差异,大家的出现只是为了体验这种介于专业和不讲究之间那种中间地带的感觉。试想一下,到一个地方旅游若得半日空闲,你是会到肯德基、星巴克?还是选择一家特色咖啡馆舒服的沙发消磨时光?这就是独立咖啡存在的空间。

日历一页一页翻到今天,小资不再是时髦的字眼,连文化这两个字也被微博讲滥。Nap Cafe 搬家了、变得更加商业,即便是那些著名的连锁店也起起落落。在国内各个城市夹缝中生存的独立咖啡馆怎么样了?是不是大浪淘出了真金?

......

檀头山的岛和海

[写于2012年6月] 借着将图片转移到又拍云存储的机会,将以往部分有趣的日志复刻一遍。近四年过去,对檀头山的记忆已经剩得非常精炼:如领队侯侯所说这是一次非常腐败的旅途;一大堆人从上海坐大巴跑到温度高于40度的海滩上,几乎无所事事,零零散散坐在屋檐下吐舌头纳凉,眼巴巴得等着中午的海鲜面;用水浒传里名言“嘴里淡出个鸟儿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当农家把一大盆面条端上饭桌时,所有人眼神里迸发出的光芒,恐怕能和波兰的钢琴师相比。

[写于2009年3月] 2008年伙同 Alexke 和小翔子一起蹭熔岩户外俱乐部的活动。7月11日深夜出发,途径杭州湾大桥,到12日凌晨2点才到达宁波象山石浦码头。然后转乘民家渔船进行海渡,坐着这个简陋得只有驾驶舱的水面交通工具渐渐离开人间。坐在船头,四周一片漆黑,唯有天上星空灿烂,海浪扑打到甲板上,义无反顾冲向一望无际的黑暗中去。

登陆檀头山岛已经是3点半以后。我们选择在沙滩扎营,当时虽然看不见海的样子,但浪涛在不停得拍打提示大家它的存在。4点半,虽然第一次实战户外搭帐蓬,但还算顺利,铺上地垫、挂起头灯,井井有条。有两个mm的帐蓬杆子坏了,不得不到男生里去混帐,各种情调和各种香艳。折腾完刚洗洗躺下,天已经开始蒙蒙亮。

......

冰城夏都的秋天

上大学时曾有朋友在闲聊时对我说如果能去哈尔滨看冰雕就好了。我在心中纳闷,冷飕飕地看这些冰冰凉又没有色彩的东西有什么意思。多年以后,我也来到这里,当然,不是来看冰雕的。自从上次在大连感受过北国风的刺骨以后,再不敢贸然藐视北方的冷,看看秋色就可以了。

在印象中一直以为哈尔滨是靠近俄罗斯的工业重镇,看过电视剧《悬崖》才想起原来东北还有这段精彩的历史。正因为到过哈尔滨,所以看《悬崖》时才会如此感慨,镜头中屡屡出现的马迭尔宾馆、斯大林公园等场景都是那么熟悉。周乙与顾秋妍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风范深刻体现出这座古老城市的格调。有些时候我甚至不是在看这对革命斗士所献身的伟大事业,而是在欣赏他们举手投足间的魅力。穿着毛皮大衣、开着奔驰和雪佛兰的老爷车来回于哈尔滨的外国饭店、别墅、教堂,这样的生活现在来说也算是时髦的,张嘉译和小宋佳演绎出来的层次绝非文艺小青年们泡泡咖啡馆就能得道的。

刚到之日在“毛毛熏肉大饼”享受豪爽的午餐,并向曾在此度过四年青春年华的 Alexke 同学炫耀。无奈其表示没有听说这个饭店的名字。在游客和住民心中的经典难道差异真的就这么大?我们开始疑惑按照自己的行程安排会不会只能看到一个千篇一律的哈尔滨,好在后来所到之处类似于滨江铁路桥、横头山、快乐窗咖啡店等都算是哈市现在的值得一去、跟团又肯定不会去的地方。

......

厦门鼓浪,屿中漫步(下)

此次厦门之行,大家感兴趣的也就鼓浪屿和厦门大学两个地方,所以时间是宽裕的。我们非常大方得只定了机票和第一天的住处,剩下的就走到哪儿算哪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对我来说,就是想放松一下自己,不要老是为了工作和生活绷紧了神经,不用去强迫自己或者强迫别人按照拟定的计划和行程做事,可以找个干净整洁的地方睡到太阳晒屁股,然后背上相机随走随拍。

有些驴友不赞同这样相对来说腐败的旅行,在他们/她们眼里要把每分钟、每分钱都花到位,打的和对住宿的讲究是要被鄙视的。其实这又何必。出行有很多种,不需要每次都弄得像苦行僧似的。多走几个地方、多拍了些片子没什么了不起,人的品位和眼界不是靠这些东西来体现的。话说当年在宁波檀头山岛,大夏天40多度,一大帮子人啥事不干,就在屋檐底下吐舌头哼哼,苦等中午的海鲜面吃。这样空虚的旅行一样让人很怀念和记忆深刻。

提这些是想说鼓浪屿这样的地方本来就是文艺、慵懒的。有些所谓的“必到之处”和“必吃之食”,是否经过其实都没关系,岛上小资情调泛滥,遵循自己的感觉走便是了。有人写在鼓浪屿感受到心灵的涤荡、远离尘嚣的超然,有么?又不是新疆杏花沟、新西兰米尔福德峡湾、冰岛蓝湖。我们只是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玩得蛮开心,那已经足够好了。

......

厦门鼓浪,屿中漫步(上)

2007年的夏天随着单位组织的活动曾经去过一次鼓浪屿,那时在导游的带领下走了百鸟园、日光岩等必经景点,印象中只有弯曲不平、随山而势的小道和幽静的房屋,再就是全国旅游区都有的饭店样子,商铺里放着各种市场里都能买到的挂件,没见到有啥特色。所以我对这些年兴起的厦门热没有什么感觉。只是此次12月份的温泉之旅没有成行,想来想去还是奔着鼓浪屿来了。

在约定宾馆的时候看别人的攻略才发现原来鼓浪屿这些年已经开了不少有情调的独立咖啡店。我们索性不做任何的计划,把三天时间基本上全安排在了岛上,走到哪里算哪里,怎么休闲怎么腐败就怎么来。

鼓浪屿,孤悬厦门西海中,宋元时时称「圆沙洲」,明代始称鼓浪屿。因为岛的西南海边,有一块大岩石,长年累月被海潮拍击,中间冲刷出一个大洞,每逢潮涨,海浪扑打岩洞,发出如擂鼓的声响,人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得名。据考证,鼓浪石系一亿零八百万年前中粒花岗岩经历漫长岁月受到海水冲蚀逐渐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