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厦门之行,大家感兴趣的也就鼓浪屿和厦门大学两个地方,所以时间是宽裕的。我们非常大方得只定了机票和第一天的住处,剩下的就走到哪儿算哪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对我来说,就是想放松一下自己,不要老是为了工作和生活绷紧了神经,不用去强迫自己或者强迫别人按照拟定的计划和行程做事,可以找个干净整洁的地方睡到太阳晒屁股,然后背上相机随走随拍。
有些驴友不赞同这样相对来说腐败的旅行,在他们/她们眼里要把每分钟、每分钱都花到位,打的和对住宿的讲究是要被鄙视的。其实这又何必。出行有很多种,不需要每次都弄得像苦行僧似的。多走几个地方、多拍了些片子没什么了不起,人的品位和眼界不是靠这些东西来体现的。话说当年在宁波檀头山岛,大夏天40多度,一大帮子人啥事不干,就在屋檐底下吐舌头哼哼,苦等中午的海鲜面吃。这样空虚的旅行一样让人很怀念和记忆深刻。
提这些是想说鼓浪屿这样的地方本来就是文艺、慵懒的。有些所谓的“必到之处”和“必吃之食”,是否经过其实都没关系,岛上小资情调泛滥,遵循自己的感觉走便是了。有人写在鼓浪屿感受到心灵的涤荡、远离尘嚣的超然,有么?又不是新疆杏花沟、新西兰米尔福德峡湾、冰岛蓝湖。我们只是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玩得蛮开心,那已经足够好了。
......
2007年的夏天随着单位组织的活动曾经去过一次鼓浪屿,那时在导游的带领下走了百鸟园、日光岩等必经景点,印象中只有弯曲不平、随山而势的小道和幽静的房屋,再就是全国旅游区都有的饭店样子,商铺里放着各种市场里都能买到的挂件,没见到有啥特色。所以我对这些年兴起的厦门热没有什么感觉。只是此次12月份的温泉之旅没有成行,想来想去还是奔着鼓浪屿来了。
在约定宾馆的时候看别人的攻略才发现原来鼓浪屿这些年已经开了不少有情调的独立咖啡店。我们索性不做任何的计划,把三天时间基本上全安排在了岛上,走到哪里算哪里,怎么休闲怎么腐败就怎么来。
鼓浪屿,孤悬厦门西海中,宋元时时称「圆沙洲」,明代始称鼓浪屿。因为岛的西南海边,有一块大岩石,长年累月被海潮拍击,中间冲刷出一个大洞,每逢潮涨,海浪扑打岩洞,发出如擂鼓的声响,人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得名。据考证,鼓浪石系一亿零八百万年前中粒花岗岩经历漫长岁月受到海水冲蚀逐渐形成的。
......
本以为上海富有生活情趣的独立咖啡馆仅有 Nap Cafe 和 1984书店等屈指可数的几家。直到最近拍咖啡馆上瘾,仔细搜集了信息才发现个中新的天地:凡是大学和创意园区的周边,必定会有一到两家赏心悦目的咖啡馆。按照这个规律,松江大学城肯定少不了文艺青年的身影。因此,王小姐的咖啡店便这样映入眼帘。
从上海市区走沪昆高速和沪渝高速都能在半个小时左右轻松到达松江大学城。我们艳羡现在大学生幽美学习生活环境的同时,花了一番心思才找到深藏在二楼的“王小姐的店”。虽然走道略显阴暗,但店内却豁然开朗。240平米的面积应该不能算小的咖啡店面了。时值周日,顾客自然不少,但要找一张空闲的桌子落座也不算太难。环顾四周,地域风情显著,有不少同学在做作业,连店里的服务员也大多是周围学校的学生,因而她们更喜欢被叫“同学”而不是“服务员”。年轻的人们可以在这里:“吃东西、上网冲浪、学习、聊聊小天、泡泡大妞、发呆(禁止发情)、听音乐、依偎、搞暧昧、躲雨、淘杂货、放慢脚步”,但是不准谈分手、不准带小三和外卖。
......
面对杭州错综复杂的城区道路,要找到有树咖啡(Tree Coffee)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蜜桃咖啡出发,按理说只要拐几个弯就可以到有树咖啡,可我偏偏在湖墅北路上来回倒腾,硬是没找见珠儿潭巷。甚至进了珠儿潭巷又给退出来了,路口的那个工地让我一度以为自己走进了正在开发的楼盘。不过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既然是有树咖啡,对着树去总是能找到的。
由于蜜桃咖啡沿着街道的门面很宽大,所以乍一看有树咖啡倒是小家碧玉的感觉。尤其是门口那个池塘,几只小鸭戏水,颇有那么点回老家探亲的风范。当服务员问要点什么,我晃荡着肚子里的咖喱鸡肉饭和拿铁不知所措:来到咖啡馆,喝咖啡还是不喝咖啡,这是个问题。
有树咖啡的外墙是硕大的玻璃,将明媚的阳光引进屋子内,把各种小物件照得亮晶晶。这是国内很多文艺咖啡馆所不具备的条件,它们大部分格调有了、摆饰有了,却由于城市布局的限制只能缩在暗绰绰的角落。用网站设计的话来说是客户体验截然不同。诸如有树咖啡这样的地方,想犯懒打盹或者装B打滚,都可。
......
2005年年末,用读书期间留下的微薄积蓄加上老爸老妈的资助,我置办了一辆小破汽车。七七八八加起来差不多300万韩元,合人民币25000元左右,在当时的留学生中还算是不错的了。那是车龄七年有余的现代 ACCENT,由于原车主爱惜有加、车况良好、车身干净整洁,完全符合我的要求。再好的车子也用不着,因为我明白自己不会属于那个国家。再差也不行,YUXI 同学那辆车价才70万韩元,硬生生被点心姐姐把副驾扶手掰断了,后来又在半路直挺挺抛锚翘了,只能当废铁直接处理。
因为刚拿到驾照没多久,所以从二手车市场取车的那天,为了壮胆我拉上了一大票朋友。事后统计在短短几公里的路程内总共熄火13次。当车子晃悠悠进入 KAIST 校园,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迅速逃离决定去海吃一顿,庆祝生还。
......
在离开韩国的时候,我想有一天应该把自己的经历写一写,那些值得想念的人和事。可归于种种原因,虽然在 Para Sempre 和 清源绿里 发文的时候会时不时带有当时拍的照片,但一直没有进行完整的描述。或许有些东西,想起来很容易,真正动起笔来却是无比沉重。哪怕我最终选择了回国,哪怕最后我觉得自己无法在那里多呆一刻,毕竟度过的三年时光是我最青春的时段。
大学毕业后,在西安交大老师介绍并推荐下,我来到 KAIST 上研究生课程,开始了在韩生涯。记得第一天到仁川机场,师兄开车接我,那时我的英语口语土得很,日常交流都有问题,不过好在我脸皮厚敢开口,没过多久就习惯了。KAIST 有个规定,凡是课堂里有国际学生,便可以要求老师用英文授课,而且教授们多半是 Berkeley 和 MIT 毕业,乐得在学生面前显摆自己流利的英语。所以上课不存在问题,倒是苦了那些同课的韩国学生。
教授每个月给 80 万韩语的奖学金,当时合人民币约 7000 元。这个数目在 KAIST 属于中等偏上,部分化工等系比较抠门,计算机又给的变态多。日常用度不过花去一半,所以这笔钱足够我挖空心思凹出个东西来。在第一年的生日,我送了自己一个 Canon S50,没过半年落入水中,便又买了 Nikon D70,都是从奖学金里开销的。比起后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那段时间最应该无忧无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