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绿里

小义乌

义乌算是很有先见之明,早早地走在改革前列,在别人睡眼惺忪的时候,那辛勤的长辈们已经把义乌造就成了一个金钱的黑洞。钱,浙江的,全国的,乃至全世界的,都纷纷流进义乌人腰包。这些也促就了义乌迅猛发展,短短几年里,市场一扩再扩,城市一展再展。在九十年代中国房地产短暂下挫的黑暗时候,义乌作为一个小商品的物流中心还是把房价往上扬了几番,大有笑傲江湖的气势。

然而在义乌红红火火的表面形势下或许只有生意人才能感觉到市场的变化。随着国家社会的进步,交通的完善,物流逐渐地目的化,开始慢慢摆脱义乌这样的中间市场。虽然近几 年内义乌的物流中心位置不会动摇,但是不久的将来,各个城市企业的车辆只会经过义乌直接运抵目的地,而不是在义乌卸货让它来捞一把中间价,以至于增加自己的成本。

而且随着企业自身物流的完善以及网络商务的寻梦发展,人们甚至可以再家中从众多产品列表中挑选自己满意的,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为图方便而屈就义乌。与此同时,义乌的支柱产业,小商品,从产生开始到 现在近二十年,只是在花样上翻了翻,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因此,曾经为义乌立下汗马功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却因为它生产的质量低下的产品而渐渐地成为祸害之源。

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也曾讨论过为什么义乌不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不组建自己强大的知名企业。义乌又何曾没有努力呢?义乌大多数的产品商标中都印着中国知名品牌,中央电 视台上榜品牌等等,证明着义乌人其实很想自己响当当起来。但这何尝容易,这些谁都能做的质量低下的产品不是说靠着喊喊口号就能飞黄腾达的。于是乎,义乌只好在自己的产品上盖上上海的烙印。梦娜,浪莎这两个真正能抬起头的牌子在广告时也不敢提上义乌的名字。

如此往下,随着WTO的要求,在中国商界大鱼吃小鱼的形势下,义乌终有一天会一蹶不振。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义乌如此难堪?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想还是归结为义乌的小城思想。义乌把城区扩大了好几倍,可那只是在原有的模式下在不断的拷贝,它只是在盖新房,而不是在发展城市。道路永远是这么窄,楼房永远是这么矮。摊位是义乌的特色,而写字楼只是义乌永远的梦。香港城边上那幢在风中喑呜了七年的大型写字楼就是最好的见证。

义乌它缺少的是一种气质。象一个暴发户,有的只是钱,而没有涵养,不是真正地贵族。

城市气质的匮乏最根本要归结到市民气质的匮乏。当义乌市局在规划市中心的时候,领导的手指头点到哪里,哪里就能马上产生大批的百万富翁。那个还在家睡觉的懒汉,也许明天就能富得买个奔驰。钱来得异乎容易。那街头宝马来来回回,稀奇的不是车,而是这样的城市和这样的人居然会有这样的车。一个没有历史底蕴的城市,也铸就义乌人的思想空洞。

当然,义乌人也发现了这一点,他们努力使下一代改变这样的情况,在面对高等教育高额学费时不遗余力。然而,这些用金钱堆积出来的也算是有能力有修养的孩子们却再也不会回到这个曾经养育他们现在却觉得垃圾乏味的城市。义乌人,在努力地赚钱赚钱,培养出才子后,再送给上海,杭州……这里,只是一个金钱的过道而已。

纵观义乌方方面面,声色犬马,样样俱全,唯独没有大学,一个正规的大学,一个能培养出属于自己具有气质的人才的大学。一个大学所能带动的经济,义乌毫不在意,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义乌人也对办一个自己的大学也毫不在意,甚至可能压根儿没想过。然而一个好的大学所能带动的文化富集,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那是一种对社会方方面面文化的洗礼。大学只占据城市的一角,但是它的文化学术辐射线却是能穿透任何一个地方。当义乌人在谈天时开口闭口地就是自己的大学,当义乌人在街头看到的都是大学生时,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许会大为改观。当他们和自己的孩子讨论着柴可夫斯基,讨论着赛尚,讨论着泰戈尔时,他们决不屑于再去做那种中间掺着假材料的随时可能断掉的小商品。

美国人在那时想着义乌有个如此优秀的义乌大学,想必义乌人也不会差,那城市和产品也必当优秀。到那里投资,或许是个好方案。

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广告中响亮地喊出:梦娜,义乌造!

Leave a Comment